白族民歌传承人访谈:原生态音乐的守护者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白族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熠熠生辉。其中,白族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白族人民的情感记忆、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传统民歌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许多珍贵的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风险。为了深入了解白族民歌的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我们采访了一位白族民歌传承人——杨梅香女士,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歌手,更是原生态音乐的坚定守护者。
一、走进白族民歌的世界
杨梅香出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一个普通白族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于家族长辈吟唱的白族民歌之中。“小时候,每逢节庆、婚嫁或祭祀活动,村里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唱歌,那种氛围特别温暖。”她回忆道,“那时候我虽然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旋律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白族民歌种类繁多,包括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礼仪歌等,既有用白族语言演唱的传统曲目,也有融合汉语元素的现代改编作品。其旋律悠扬婉转,节奏自由灵活,常以对唱、合唱的形式呈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白族民歌不仅是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杨梅香强调,“它讲述历史故事、传递道德观念、记录生活变迁,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之声。”
二、坚守与传承:一位传承人的担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一代逐渐远离乡村,传统民歌的听众群体不断萎缩。面对这一现实,杨梅香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主动承担起传承的责任。
2015年,她在家乡创办了“白族民歌培训班”,面向青少年免费授课。“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我们的传统音乐。”她说。几年来,培训班吸引了数百名学生,其中不乏来自其他民族的孩子。他们不仅学习歌唱技巧,还了解白族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
此外,杨梅香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曾多次受邀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展演,并在国际音乐节上展示白族民歌的独特魅力。“走出去”让她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封闭的遗产,而是可以与世界对话的艺术语言。
三、原生态音乐面临的挑战
尽管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杨梅香坦言,当前白族民歌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是传承断层问题。由于老一辈艺人年事已高,很多传统曲目尚未系统整理便已消失。而年轻一代缺乏系统的学习机会,导致民歌技艺难以延续。
其次是现代化冲击带来的同质化现象。一些流行音乐公司为迎合市场口味,将白族民歌进行过度改编,甚至加入电子音效、西方编曲等元素,使其失去原本的文化特质。“我们必须在创新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杨梅香说,“不能为了‘好听’而牺牲文化本真。”
再次是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在基层地区,资源依然有限,很多传承人靠个人力量维系项目,举步维艰。
四、数字化时代的传承新路径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杨梅香也在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她开始尝试利用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传播白族民歌。“以前觉得这些新技术离我很远,但现在发现它们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连接观众。”她笑着说。
她还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展“口述史”项目,将老艺人的演唱录音、表演视频及口述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这不仅是为了研究,更是为了让后人能够真实地听到祖先的声音。”
与此同时,她也鼓励学生创作具有时代感的新民歌,在保留传统旋律的基础上,加入现代题材,如环保、乡村振兴等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活起来,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五、展望未来:让白族民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谈及未来,杨梅香充满信心:“我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倾听、愿意学习,白族民歌就不会消失。”她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也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我们不只是在唱歌,更是在守护一种文化、一段记忆、一份情感。”她说,“每当我站在舞台上唱起那首古老的《蝴蝶泉边》,我就仿佛看到了祖辈们生活的影子,听到了大山深处回荡的歌声。”
结语
白族民歌,是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在杨梅香这样的传承人努力下,原生态音乐得以继续流传,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她所说:“只要还有人在唱,我们的歌就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让那些动人心弦的旋律,穿越时空,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