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俗体验馆:让孩子动手做甲马的非遗课堂

白族民俗体验馆:让孩子动手做甲马的非遗课堂缩略图

白族民俗体验馆:让孩子动手做甲马的非遗课堂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少数民族文化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云南大理,作为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白族民俗体验馆”应运而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开展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平台。其中,以“让孩子动手做甲马”的非遗课堂尤为引人注目,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实践中激发了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兴趣与热爱。

一、白族甲马:古老的艺术形式

甲马,是白族传统木刻版画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最初用于驱邪祈福,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装饰性和象征意义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通常用梨木雕刻图案,再通过手工拓印而成,色彩鲜艳、构图饱满,蕴含着浓厚的民族信仰与生活智慧。2013年,“白族甲马”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门技艺正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了解甚少,许多老艺人也因缺乏继承者而黯然收刀。因此,如何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成为当务之急。

二、走进白族民俗体验馆:沉浸式非遗课堂

位于大理古城的“白族民俗体验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体验馆集展览、教学、互动于一体,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文化展示与实践体验于一体的平台。尤其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了系列非遗课程,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动手做甲马”的实践活动。

课程由经验丰富的白族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从介绍甲马的历史背景、图案寓意,到演示雕刻与印刷技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趣味与挑战。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拿起刻刀,在木板上刻画出属于自己的图案;随后又蘸墨拓印,看着一幅幅生动的作品跃然纸上,无不兴奋不已。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方式,极大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让非遗真正“活”了起来。

三、非遗课堂的意义: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并重

“让孩子动手做甲马”的课堂不仅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堂深刻的民族文化课。通过亲身参与,孩子们不仅能了解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还能从中学会尊重传统、珍惜文化。

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式学习对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培养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雕刻与拓印需要细致耐心,也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设计属于自己的作品,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在全球化浪潮下,青少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通过接触本土非遗项目,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跨学科融合学习 甲马制作涉及历史、美术、工艺等多个领域,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白族民俗体验馆还与当地学校、社区合作,将甲马课程带入课堂和日常生活中,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到这项传统技艺,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

四、非遗传承的新路径: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非遗传承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路径。白族民俗体验馆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传统甲马赋予新的生命力。例如,通过扫描实物甲马生成3D模型,供学生在线观看与临摹;或者开发甲马主题的互动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文化知识。

此外,体验馆还尝试将甲马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如笔记本、书签、手机壳等,使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这种“传统+创意”的模式,既保留了非遗的精髓,又增强了其市场活力与传播力。

五、未来展望:让非遗成为孩子的成长伙伴

“白族民俗体验馆”只是一个缩影,但它代表着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正在通过体验化、趣味化的方式走近青少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像甲马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成长伙伴”。

未来的非遗教育,不仅要“讲得好”,更要“做得实”。要让更多孩子在动手实践中爱上非遗,在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让它在时间的滋养中悄然发芽、茁壮成长。

结语:

白族甲马,是白族先民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让孩子动手做甲马”的非遗课堂,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座桥梁。在这座桥上,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雕刻与印刷,更学会了如何理解传统、尊重差异、热爱文化。希望这样的课堂能在全国更多地方开花结果,让非遗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童年。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