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展演:建始高腔山歌与南乡锣鼓的现场实录
2025年6月,正值我国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日展演”活动。本次活动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瑰宝”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包括建始高腔山歌和南乡锣鼓在内的多项地方特色非遗项目。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如潮,传统艺术的魅力在现代舞台中焕发新生。
一、非遗文化盛宴拉开序幕
6月8日上午10点,建始县文化广场上早已人头攒动。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响起,非遗展演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县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以及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文化盛宴。作为本次展演的重点节目,建始高腔山歌与南乡锣鼓以其独特的地方韵味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二、建始高腔山歌:天地之间的天籁之音
首先登场的是建始高腔山歌。这是一种源于当地劳动人民生活的原生态民歌形式,具有高亢嘹亮、旋律自由、情感真挚等特点。表演者多为当地农民或退休老艺人,他们身着传统服饰,站在舞台中央,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层峦叠嶂的大山之中。
当第一位歌手开口唱起《太阳出来照白岩》时,那穿透云霄的嗓音立刻引起阵阵掌声。这种山歌讲究即兴发挥,歌词往往来源于生活,如耕作、采茶、婚嫁、送别等场景都能被巧妙融入曲调之中。演唱时,歌手们常用真假声交替的方式,形成独特的“甩腔”,极具感染力。
在现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艺人用浑厚有力的声音演唱了一段自编的山歌:“高山顶上种油茶,风吹雨打也不怕;妹妹莫愁前路远,哥的歌声伴你家。”歌词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令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据非遗专家介绍,建始高腔山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土家族、汉族等多民族融合文化的体现。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是研究鄂西地区民俗、语言、历史的重要活态资料。
三、南乡锣鼓:鼓声震天,激情澎湃
如果说高腔山歌是一曲悠扬的山间清风,那么南乡锣鼓则是一阵气势磅礴的雷鸣。紧随其后登场的南乡锣鼓表演,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
南乡锣鼓起源于建始县南部乡镇,是当地节庆、祭祀、红白喜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组合。此次演出由一支由十多位村民组成的锣鼓队完成,他们手持大鼓、小鼓、铜锣、钹等多种打击乐器,配合默契,节奏分明。
开场一段名为《迎宾鼓》的演奏,节奏由慢渐快,犹如山间溪流汇聚成江河奔腾向前。紧接着,《丰收鼓》《战鼓》《龙舟鼓》等不同风格的鼓乐轮番上演,每一段都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色彩。特别是在《战鼓》演奏中,鼓手们一边击打,一边呐喊助威,动作整齐划一,气势恢宏,仿佛再现了古代战场的壮烈场面。
一位现场观众激动地说:“这鼓声太震撼了!听一次就忘不了,像是从地底里传出来的力量。”
南乡锣鼓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视觉和精神上的震撼。它的节奏变化丰富,情绪表达强烈,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传承这项技艺,让古老的锣鼓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非遗传承与创新并重
本次展演不仅仅是对传统非遗项目的展示,更是一次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的积极探索。现场特别设置了“非遗体验区”,观众可以亲手尝试敲打南乡锣鼓,也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唱几句高腔山歌。许多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笑声与鼓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生动的画面。
此外,主办方还邀请了多位非遗研究专家进行现场讲解,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示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公众普及非遗知识。一位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表示:“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它、喜爱它、参与它,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五、结语:让非遗走进新时代
随着夕阳西下,这场持续一天的非遗展演缓缓落下帷幕。但那些回荡在耳边的高腔山歌与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仍在人们的脑海中久久不散。它们不仅是一段段旋律与节奏的组合,更是一座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建始高腔山歌与南乡锣鼓作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继续焕发生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展演活动,我们看到了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可喜成果,也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正在接过这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在采访中所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愿意学,我们的声音就不会消失。”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岁月里,非遗文化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