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鼓楼文化:探访“侗乡第一寨”的非遗传承人
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有一座被誉为“侗乡第一寨”的古老村寨——肇兴侗寨。这里不仅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性聚居地之一,更是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基地。而在这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便是侗寨的鼓楼。
鼓楼,作为侗族村寨的核心建筑,是侗族人民举行重大节庆、集会、议事和祭祀活动的中心,承载着深厚的民族信仰与集体精神。在肇兴侗寨,五座风格各异的鼓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五个自然寨中,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命名,寓意深远。每一座鼓楼都凝聚着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与建筑艺术,也见证了侗族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一、鼓楼:侗寨的灵魂所在
走进肇兴侗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耸入云、飞檐翘角的鼓楼。这些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全由杉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堪称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瑰宝。
鼓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象征。它是侗族社会秩序的体现,是族群凝聚力的象征。每逢节日或重要事务,寨老便会敲响鼓楼上的铜鼓,召集村民聚会商议,传达信息。鼓声悠悠,穿越山谷,唤醒沉睡的记忆,也将侗族的历史与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非遗传承人:守护侗族文化的守夜人
在肇兴侗寨众多鼓楼的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人物——鼓楼建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用双手延续着侗族古老的建筑传统,用一生坚守着民族文化的根脉。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昌义老人。年逾七旬的他,从十几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木工技艺,几十年来亲手参与修建了多座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他的工具箱里,依然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墨斗、凿子和尺规,每一件都饱含岁月的痕迹。
“鼓楼是我们侗族人的魂。”杨昌义在接受采访时曾深情地说,“它不只是一个建筑,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不能让它断在我们这一代。”
为了传承这门技艺,杨昌义不仅带徒授艺,还积极参与侗族文化的对外交流活动。他带领徒弟们走进校园、走向全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侗族鼓楼的魅力与价值。
三、鼓楼建造技艺:千年不朽的智慧密码
侗族鼓楼的建造,是一门融合力学、美学与民俗的综合技艺。整座鼓楼不用一枚铁钉,完全依靠木材之间的榫卯结构连接,既稳固又富有弹性。这种独特的工艺,源于侗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也体现了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鼓楼的设计讲究对称和谐,层数通常为奇数,如五层、七层甚至九层,层层叠叠,直指苍穹。屋顶覆盖青瓦或树皮,檐角飞翘,形似展翅欲飞的凤凰,寓意吉祥如意。
建造一座鼓楼往往需要数十名工匠协作完成,耗时数月乃至一年以上。从选材、制料、立柱到封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严格的技术规范和仪式礼仪。比如开工前要请寨中长者祭拜天地,祈求工程顺利;封顶时还要举行隆重的“升梁”仪式,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四、鼓楼文化:侗族精神的现代回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鼓楼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如今,它不仅是侗族传统节庆的举办场所,也成为展示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肇兴侗寨因其独特的鼓楼文化和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然而,在旅游开发的浪潮中,如何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当地政府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努力,通过设立文化保护基金、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侗族鼓楼博物馆等方式,推动鼓楼文化的活态传承。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之中。他们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侗族鼓楼的故事,拍摄纪录片、制作短视频,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五、结语:鼓楼依旧,侗音未改
站在肇兴侗寨的鼓楼下仰望天空,仿佛能听见千百年来的鼓声回荡在山谷之间。那是祖先的召唤,是民族的记忆,也是未来的声音。
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血脉。而在那些坚守传统、无私奉献的非遗传承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探访肇兴侗寨,不只是对美景的欣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鼓楼依旧矗立,侗音未曾改变,而那份对文化的执着与热爱,正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继续书写着属于侗族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