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镇“五月八”非遗节:板凳龙巡游与千年放花炮仪式

福利镇“五月八”非遗节:板凳龙巡游与千年放花炮仪式缩略图

福利镇“五月八”非遗节:板凳龙巡游与千年放花炮仪式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庆活动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的福利镇,每年农历五月初八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传统节庆活动——“五月八”非遗节。这一节日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更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板凳龙巡游”和“千年放花炮仪式”闻名遐迩,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一、历史渊源:千年传承的文化记忆

“五月八”非遗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阳朔县志》记载,福利镇地处漓江之畔,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民风淳朴、信仰多元。每逢农历五月初八,当地民众便自发组织祭祀、祈福等活动,以纪念传说中的神灵或先贤,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

关于“五月八”的由来,民间流传有多个版本。一种说法认为,这一天是某位护佑百姓的地方神祇诞辰日;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该节日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禳灾习俗,旨在通过一系列仪式祛除疫病、净化环境。无论哪种说法,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核心活动:板凳龙巡游与千年放花炮仪式

(一)板凳龙巡游:凝聚乡情的艺术表达

板凳龙是“五月八”非遗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表演之一,其形式独特、气势恢宏。所谓板凳龙,即由数十乃至上百条木制长凳首尾相连,组成一条蜿蜒如龙的队伍。每条板凳由两人抬举,配合鼓乐节奏行进,舞动时宛如真龙腾空,场面壮观。

板凳龙的制作讲究技艺与协作精神。通常选用上等木材制成,每条板凳长约1.5米,两端设有插孔,便于连接。龙头、龙身、龙尾均装饰精美,绘有祥云、火焰、鳞片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整条龙长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需要数百人共同完成。

巡游过程中,人们身穿传统服饰,伴随着锣鼓喧天,沿着古镇的主要街道缓缓前行。沿途居民纷纷燃放鞭炮、焚香祭拜,祈求神灵庇佑。整个过程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二)千年放花炮仪式:古老而神秘的祈福盛典

如果说板凳龙巡游是节日的视觉亮点,那么“千年放花炮仪式”则是节日的灵魂所在。这一仪式源自古代的“抢花炮”习俗,最初是为祈求丰收与平安而设,后逐渐演变为具有竞技性质的传统民俗活动。

“花炮”是一种特制的小型烟花装置,外形似塔,内藏火药,点燃后会在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火花,并发出响亮的爆鸣声。仪式开始前,人们会将花炮安置在广场中央的高台上,象征好运降临。随后,在众人的注视下,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主祭人点燃引信,花炮升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象征着吉祥如意、喜气洋洋。

更为精彩的是“抢花炮”环节。当花炮落地后,早已准备好的年轻人便会蜂拥而上,争相拾取,谁抢到花炮就意味着一年的好运与福气。这一环节充满激情与挑战,也寓意着奋斗与希望。

三、文化价值: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福利镇“五月八”非遗节不仅是一场民俗盛会,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它以生动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敬天爱人、崇尚和谐、追求美好的民族精神。同时,这一节日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传统、亲近乡土文化的窗口。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福利镇积极申报并成功将“五月八”非遗节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不断努力,通过举办文化节、摄影展、民俗讲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此外,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短视频传播,福利镇的“五月八”非遗节也逐渐走出广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这一传统活动中,使古老的民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守护传统,传承未来

福利镇“五月八”非遗节,是一幅描绘中国乡村生活图景的画卷,是一部记录民族情感与集体记忆的史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感受到了民俗艺术的魅力,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中不变的人文情怀。

无论是板凳龙巡游的震撼之美,还是千年放花炮仪式的热烈氛围,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只有真正尊重和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守住文化的根,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农历五月初八的到来,再次走进福利镇,感受那份属于中华大地的独特魅力。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