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胶东民歌采风:记录渔民号子的音乐人类学考察

威海胶东民歌采风:记录渔民号子的音乐人类学考察缩略图

威海胶东民歌采风:记录渔民号子的音乐人类学考察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中,胶东地区的民歌以其独特的地域风貌与人文精神而独具魅力。其中,威海作为山东半岛的重要沿海城市,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渔民号子这一传统音乐形式。本文以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对威海地区的渔民号子进行实地采风与田野调查,旨在探讨其历史渊源、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变迁。

一、引言: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歌研究

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强调从文化语境出发,理解音乐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民歌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情感的载体,更是地方历史、生活方式与集体记忆的体现。威海地处黄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渔盐之地,渔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劳动歌曲——渔民号子,成为当地民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渔民号子是劳动人民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为协调节奏、鼓舞士气而创作的一种口头音乐形式。它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尤以胶东半岛最具代表性。威海渔民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和海上交通的繁荣,渔民们在拉网、起锚、摇橹等重体力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节奏鲜明、旋律高亢的劳动歌曲。

这些号子最初并无固定曲调,而是根据劳动强度、人数多少以及海域环境的不同即兴发挥。随着时间推移,部分优秀唱段被口耳相传,并逐渐定型为具有地方风格的固定曲目。例如《拉大网》《摇橹号子》《起锚号子》等,至今仍在一些渔村流传。

三、实地采风:走进威海渔村的歌声

为了深入了解渔民号子的现状,笔者于2024年夏赴威海市荣成、乳山等地渔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田野调查。通过走访老渔民、参加社区民俗活动、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在荣成石岛渔港,我们采访了一位85岁的老渔民王大爷。他为我们现场演唱了几段祖辈传下来的号子,声音虽已沙哑,但节奏依然铿锵有力。他说:“以前出海打鱼全靠人力,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网拉上来,这时候就要喊号子,统一节奏,还能提神。”

我们还在乳山银滩附近的一个小渔村中参加了“渔民文化节”,活动中专门设置了“号子擂台赛”,几位年过花甲的老者与年轻一代同台竞技,展现出号子文化的代际传承。

四、艺术特征分析:节奏、旋律与语言表达

从音乐结构来看,渔民号子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节奏强烈、节拍整齐:号子通常采用自由拍子或二拍子、四拍子结构,便于配合劳动动作。例如《起锚号子》常以短促有力的节奏推进,使多人协作时步伐一致。

旋律简洁、易于传唱:由于是在户外劳动中演唱,旋律多为单音重复或简单变化,便于记忆和传唱。许多号子只有几个音符循环使用,却能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歌词内容多为劳动场景的再现,如“嘿哟嘿哟用力拉”、“风浪再大咱不怕”等,语言通俗易懂,充满力量感和群体意识。

互动性强、强调集体性:号子通常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声,形成“领—合”的呼应模式,这种互动方式增强了劳动者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渔民号子不仅是劳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组织劳动、提高效率: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时代,号子起到了统一步调、协调动作的作用,提高了劳动效率。

凝聚人心、增强团结:集体合唱的形式强化了群体认同感,增强了渔民之间的凝聚力。

传承文化、反映生活:号子记录了渔民的生活状态、心理感受和价值观念,是研究胶东海洋文化的重要资料。

娱乐与教育功能:在劳作之余,号子也成为一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勇敢、勤劳、团结的价值观。

六、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手工捕鱼作业逐渐减少,渔民号子的实用功能也在减弱。同时,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下降,导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

然而,在政府与文化部门的推动下,威海地区正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例如设立“渔民号子传习所”、举办“渔民文化节”、录制音频视频资料并建立数字档案等,努力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此外,一些文艺团体也将渔民号子融入现代舞台表演之中,如威海市歌舞剧院创排的《潮声》,将传统号子与现代舞蹈、交响乐结合,受到观众欢迎。这种创新性的传播方式,既保留了号子的文化内核,又拓展了其表现空间。

七、结语:守护海洋之声,传承文化根脉

威海胶东民歌中的渔民号子,是这片土地上最原始、最真实的声音之一。它不仅是一首首劳动的赞歌,更是中华民族与大海共生共存的精神写照。在音乐人类学的视角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音符的流动,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一段段厚重的历史记忆。

面对时代变迁,我们应更加珍视这份来自海洋的文化遗产,通过科学的记录、系统的整理和多元的传播方式,使其得以延续与再生。唯有如此,渔民号子才能真正走出渔港,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海洋中一朵永不凋谢的浪花。

参考文献:

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杨荫浏,《中国民间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刘桂腾,《音乐人类学导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2022年 田野调查笔记,作者自记,2024年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