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榨油体验:在鹤峰见证木龙榨油的古老工艺

古法榨油体验:在鹤峰见证木龙榨油的古老工艺缩略图

古法榨油体验:在鹤峰见证木龙榨油的古老工艺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传统技艺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与记忆。而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县,至今仍保留着一项传承数百年的古法榨油技艺——木龙榨油。这项技艺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走进鹤峰,亲身体验木龙榨油的过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以手工为主、讲究匠心的时代。

一、历史渊源:木龙榨油的千年传承

木龙榨油起源于明清时期,盛行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它最初由当地的土家族人民所发明和使用,主要用于榨取菜籽油、桐油等植物油脂。这种榨油方式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手工操作,依靠人力驱动重达数吨的木锤击打榨槽中的油饼,从而将油脂挤压出来。

“木龙”之名,源于榨油装置的形状酷似一条盘踞的巨龙,而“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力量与祥瑞,因此得名。整个榨油过程融合了物理力学、木材工艺和人体协调等多种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

二、实地探访:走进鹤峰木龙榨油作坊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古老工艺,我来到了位于鹤峰县走马镇的一处传统木龙榨油作坊。这里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清水秀,气候湿润,盛产油菜、油桐等油料作物,为榨油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作坊建在半山腰,远远望去,一座巨大的木质结构矗立其间,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岁月的痕迹。走近细看,这是一套完整的榨油装置,包括榨槽、木锤、杠杆系统以及储油池等部分。榨槽通常由整块坚硬的樟木或槐木凿成,长约三米,宽约半米,内部呈凹形,便于油脂流出。

三、榨油流程:一场力与巧的交响曲

木龙榨油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的配合与经验的积累。整个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选料蒸炒 首先选择优质油菜籽或桐籽,经过筛选、清洗后放入大锅中翻炒。炒制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使原料受热均匀,炒至适当程度后进行蒸制,使其软化,便于后续压榨。

包饼压制 蒸好的原料被装入特制的草绳圆模中,用布包裹成饼状,再通过人工踩压或小型机械初步压实,形成油饼。

入槽加热 将油饼依次放入榨槽中,并加入适量的热水或蒸汽加热,进一步软化纤维组织,提高出油率。

抡锤击打 这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环节。工人利用一根长十余米的杠杆,带动重达数吨的木锤,轮流击打榨槽内的油饼。随着一声声“咚!咚!”的撞击声,金黄的油脂缓缓从榨槽两侧渗出,流入下方的收集池中。

过滤提纯 初榨出的油脂含有一定杂质,需通过沉淀和过滤去除渣滓,最终得到纯净的食用油或工业用油。

整个过程充满节奏感与协作性,需要多人配合完成。尤其在抡锤击打阶段,工人之间的默契配合尤为关键,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失误甚至受伤。

四、文化价值:不只是榨油,更是文化的延续

木龙榨油不仅仅是一种榨油方式,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首先,它是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人们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活所需。其次,这种工艺强调手工劳动的价值,体现了对“匠人精神”的尊重与传承。

此外,木龙榨油也与当地民族信仰和节庆习俗密切相关。每年春季播种前或秋季收获后,土家族人都会举行隆重的榨油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仪式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族群凝聚力的体现。

五、现实困境与保护传承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推进,传统的木龙榨油方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机械化榨油效率高、成本低,逐渐取代了手工榨油的地位。加之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技艺缺乏继承人,许多木龙榨油作坊已濒临失传。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鹤峰县将木龙榨油列入地方非遗名录,并积极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时,一些旅游开发公司也将其纳入乡村旅游线路,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结语:留住记忆,传承匠心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木龙榨油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唱出了岁月的悠远与生活的本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速度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些曾经滋养过我们的传统技艺与生活方式。

走进鹤峰,亲眼目睹木龙榨油的全过程,亲手触摸那温热的油饼,聆听那一声声有力的敲击,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愿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继续流淌在中华大地的血脉之中。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