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侗族月也:在肇兴侗寨体验“集体做客”的团圆习俗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中,中秋节以其象征团圆、思念和丰收的意义而广受重视。然而,在贵州黔东南的侗族聚居区,尤其是著名的肇兴侗寨,这个节日不仅仅是家庭团聚的日子,更是一场充满仪式感与集体欢庆色彩的民俗盛宴——“月也”。这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侗族传统习俗,也是侗族人民表达亲情、友情和社会团结的重要方式。
一、“月也”是什么?侗族的集体做客文化
“月也”,是侗语的音译,意为“集体做客”或“集体出游”,是侗族特有的一种社交习俗。通常在节庆期间举行,特别是在中秋这样的团圆佳节。“月也”不仅是亲戚朋友之间的互访,更是整个村寨之间的一次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一个村寨的村民会集体前往另一个村寨,进行歌舞表演、酒宴招待、对歌比赛等,展现出侗族人热情好客、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
这种“集体做客”的形式,不仅增强了村寨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侗族社会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它超越了个人层面的交往,成为一种维系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二、中秋时节,“月也”更显温情
中秋之际,稻谷已近成熟,田野金黄,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此时的侗族村落,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来自邻村的客人。由于“月也”讲究的是集体行动,所以每个参与的村寨都会提前组织人员,编排节目,准备礼品,确保能在对方村寨中展示出最好的风貌。
在这个过程中,长桌宴是最具代表性的环节之一。侗族人会在村中的鼓楼前摆上长长的饭桌,菜肴丰富,包括酸汤鱼、糯米饭、腊肉、米酒等特色美食。主客围坐一堂,举杯共饮,畅谈人生,气氛热烈而温馨。这种饮食文化的共享,不仅是物质上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融合。
三、歌舞传情,歌声是沟通的语言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以“侗族大歌”闻名于世。在“月也”活动中,歌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两寨之间的对歌比赛,常常是整场活动的高潮。男女老少齐上阵,用清亮悠扬的嗓音唱出心中的喜悦与祝福。这些歌曲内容广泛,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生活的咏叹,还有对历史传说的传唱。
尤其是在中秋月圆之夜,歌声伴随着月光回荡在山谷之间,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侗族人认为,歌声可以传达心意,拉近彼此的距离。因此,在“月也”中,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四、鼓楼下的仪式与信仰
在肇兴侗寨,鼓楼是整个村寨的灵魂所在。它不仅是议事、集会的场所,更是节庆活动的核心场地。在“月也”期间,鼓楼往往成为双方村民交流的主要舞台。活动开始时,通常会有长老主持简单的祭祀仪式,感谢天地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种仪式虽然朴素,却充满了敬意与敬畏。它体现了侗族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通过这些仪式,村民们不仅表达了对节日的尊重,也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五、儿童与老人的双重角色
在“月也”中,儿童和老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孩子们是节日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穿梭在人群中,模仿大人唱歌跳舞,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而老人们则往往是故事的讲述者、传统的守护者。他们会向年轻人讲述过去的故事,教他们如何唱歌、如何待客、如何尊重长辈。
这种代际之间的互动,使得“月也”不仅仅是一次当下的聚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通过这种方式,侗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得以延续和发展。
六、现代社会中的“月也”变迁与坚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但在肇兴侗寨,人们对“月也”的热爱与坚持并未减弱。相反,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侗寨,参与到“月也”之中,使这一传统焕发新的生机。
政府和当地社区也在积极保护和推广这一习俗,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通过文化节庆、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月也”的魅力。如今,“月也”不仅是一种民族传统,也成为侗族地区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结语:在月色下感受侗族的温暖与团结
中秋的月亮,照耀着肇兴侗寨的每一寸土地。在这片宁静而美丽的山水之间,一场场“月也”正悄然上演。人们用歌声传递情感,用舞蹈表达喜悦,用酒食增进友谊。这不仅是一个节日的庆祝,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心灵的归属。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贵州,走进肇兴侗寨,亲身体验一次“月也”,你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团圆,什么是民族文化的温度。在这里,中秋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属于侗族人的独特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