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在鲁家村看传统村落如何变身文旅IP

城市更新:在鲁家村看传统村落如何变身文旅IP缩略图

城市更新:在鲁家村看传统村落如何变身文旅IP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人口流失、产业空心化、文化断层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乡村文化的重新认知和对“乡愁”的情感回归,传统村落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城市更新”不再只是大都市的专属话题,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实现从“空心村”到“文旅IP”的华丽转身。浙江安吉县递铺街道的鲁家村,正是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典范。

一、鲁家村的蜕变之路

鲁家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庄,基础设施薄弱,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务工,村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然而,自2013年起,在村干部朱仁斌的带领下,鲁家村开始探索一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起点、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发展路径。

与传统的“拆旧建新”不同,鲁家村坚持“保护优先、生态先行”的理念,注重保留村庄原有的风貌和文化肌理。通过整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鲁家村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蜕变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并成功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二、从美丽乡村到文旅IP的跨越

鲁家村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提升,更在于它实现了从“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是将乡村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旅IP。

1. 打造特色品牌,构建统一形象

鲁家村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打造了“鲁家村”这一整体品牌形象。从村口的标识牌、导视系统,到村庄内的景观小品、农家庭院,都体现出鲜明的设计感和品牌意识。这种视觉上的统一,增强了游客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也为后续的商业化运营打下基础。

2. 发展多元业态,延长产业链条

鲁家村并没有止步于观光旅游,而是积极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元化业态。村里引进了民宿、农家乐、亲子农场、文创工坊等多种经营主体,形成了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特别是依托当地竹文化和生态资源开发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网红商品”,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品牌附加值。

3. 创新运营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鲁家村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成立了鲁家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村集体控股,村民入股,共同参与管理和分红。这种“共建共享”的机制,不仅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也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同时,村两委还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策划运营,确保文旅项目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

三、文化赋能:让乡村有“魂”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往往只关注外在形态的改变,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与再生。鲁家村则始终坚持“以文化塑魂”,通过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鲁家故事”。

1. 活化传统文化

鲁家村深入挖掘当地的竹文化、农耕文化、民俗节庆等资源,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竹文化节、插秧节、丰收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再现。

2. 引入现代元素

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鲁家村也大胆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例如,村里建设了智慧导览系统、VR体验馆、数字博物馆等,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提升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3. 培育乡土人才

鲁家村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回流,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支持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培训和产品开发。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既激活了乡村的文化基因,又为村庄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鲁家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鲁家村的实践,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核心在于: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与人文特色市场导向,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机制创新,实现多方共赢文化引领,增强乡村精神内核

当然,鲁家村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持续多年的投入与坚守。未来,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解决诸如资金投入、人才储备、生态保护、社区治理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五、结语

鲁家村的故事,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传统村落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宝贵的资源。只要找准方向、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完全可以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把沉睡的文化资源唤醒,把闲置的土地资产盘活,把分散的农民力量凝聚起来。

在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和城乡融合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鲁家村”将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它们不仅是城市的“后花园”,更是文化的“记忆库”、产业的“新引擎”、幸福生活的“样板间”。城市更新的脚步不会停歇,而传统村落的蝶变,正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