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宝石山登高:在保俶塔下绘制“重阳登高图”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这个承载着敬老、祈福与登高望远传统的节日里,无数杭州市民和游客纷纷选择登上宝石山,在保俶塔下俯瞰西湖美景,感受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魅力。作为杭州最具代表性的登高胜地之一,宝石山不仅以其秀丽风光吸引游人,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重阳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打卡地点。
一、重阳节的文化意涵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成型于汉代,盛行于唐代以后。古人认为九月初九是“双九相逢”的日子,“九”为阳数,故称“重阳”。这一天,人们有登高避灾、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寓意祛病延年、健康长寿。宋代诗人王维曾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道出了重阳节中浓浓的亲情与思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逐渐演变为一个弘扬孝亲敬老、感恩社会的重要节日。2013年起,我国正式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登高活动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自然的亲近,更是对生命、对长辈的尊重与祝福。
二、宝石山:登高的绝佳去处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而宝石山则是这天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西湖北岸的宝石山,因山石呈赭红色,在阳光照耀下如宝石般熠熠生辉而得名。其海拔虽不高(约78米),却地势险峻,林木葱郁,登顶后可一览西湖全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宝石山历史悠久,早在五代吴越国时期就已成为佛教圣地,山上遍布摩崖石刻、古刹遗迹,文化氛围浓厚。尤其是山顶那座巍峨挺拔的保俶塔,更是杭州地标性建筑之一。据史料记载,保俶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初为七层楼阁式塔,后经历多次重建与修缮,如今所见的是民国时期重修后的样式。塔身纤细秀美,与雷峰塔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西湖天际线上的经典画面。
三、保俶塔下的“重阳登高图”
每到重阳节前后,宝石山便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清晨时分,阳光洒落在山间小径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市民们携家带口、三五成群,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有的老人拄着登山杖缓缓前行,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有的孩子蹦蹦跳跳,好奇地打量着沿途的风景;还有不少年轻人一边拍照记录美好瞬间,一边向长辈讲述历史故事。
登至山顶,站在保俶塔下,极目远眺,整个西湖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湖面波光粼粼,苏堤、白堤如同两条玉带横贯其间,远处的雷峰塔在夕阳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重阳登高图”之中。
在这幅“画”中,既有自然之美,也有人文之韵。不少摄影爱好者早已架起相机,等待捕捉最美的光影瞬间;也有书画人士铺开宣纸,现场挥毫泼墨,以笔墨描绘心中的重阳意境;更有老人坐在石凳上,与家人闲话家常,诉说往昔岁月。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幸福与温暖在空气中静静流淌。
四、登高背后的精神传承
重阳登高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是陪伴父母、表达孝心的机会;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是与亲友相聚、回忆青春的时光;而对于这座城市来说,这是延续千年文化、凝聚情感认同的方式。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节日让我们有机会放慢脚步,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我们不仅要登高望远,更要用心感受身边的温情与美好。正如古人所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珍惜当下,关爱亲人,才是节日最深的意义。
五、结语:在登高中感悟生命的力量
重阳节登高,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仪式,也是一种心灵深处的修行。当我们站在宝石山巅,俯瞰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内心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敬畏与感动。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
未来的每一个重阳节,愿我们都能不忘登高初心,在保俶塔下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重阳登高图”。让这份传统得以延续,让这份温情永驻心间。
字数统计:约1500字 本文通过描写重阳节期间杭州宝石山登高的盛况,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与现代生活场景,展现了节日的传统魅力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