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坊街非遗巡礼:在清代建筑群中寻找定胜糕与油纸伞的匠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而杭州这座千年古都,不仅有着西湖的诗意与灵隐寺的禅意,更隐藏着一条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老街——河坊街。
河坊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吴山脚下,是杭州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历史街区之一。这里青石铺路、白墙黛瓦,沿街商铺林立,茶香四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百年前的江南市井生活。近年来,河坊街因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成为市民与游客体验传统技艺、感受匠人精神的重要窗口。
在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定胜糕与油纸伞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项非遗项目。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本文将带您走进河坊街,在清代建筑群中探寻定胜糕与油纸伞背后的匠心故事。
一、定胜糕:一口甜糯,满载吉祥
定胜糕,顾名思义,寓意“旗开得胜”,是江南地区流传已久的节令食品。据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将士出征前会食用此糕,以祈求胜利归来。其外形圆润如鼓,色泽粉红,象征喜庆吉祥;内馅多为豆沙或芝麻糖,外层则是糯米粉与籼米粉混合蒸制而成,口感软糯香甜,深受老杭州人的喜爱。
在河坊街上,有一家名为“定胜糕老店”的老字号店铺,已有百年历史。店主世代相传制作定胜糕的手艺,至今仍坚持手工制作。从选米、磨粉、调浆,到包馅、入模、蒸制,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细。尤其是蒸制过程,需掌握火候与时间的微妙平衡,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口感与形状。
走进这家老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米香与糖香,墙上挂着一块斑驳的木牌,上面写着“匠心传承,口口如意”。这不仅是对食物的要求,更是对工艺的敬畏。如今,定胜糕不仅是节日馈赠的佳品,也成为游客争相品尝的特色小吃。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延续。
二、油纸伞:一把伞,撑起千年的风雅
如果说定胜糕承载的是味觉的记忆,那么油纸伞则是一把撑起江南烟雨的诗意。油纸伞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它以竹为骨、棉纸为面、桐油为护,轻巧耐用,兼具实用与美观。在古代,它是文人墨客出行必备之物,也是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中的经典道具。
河坊街上有一家名为“吴记油纸伞”的老店,店主吴师傅已年过六旬,从事油纸伞制作已有四十多年。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伞技艺,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一把油纸伞,看似简单,实则工序繁复,从选竹、削骨、打孔、穿线,到糊纸、上油、绘画、装柄,总共需要上百道工序,耗时数日才能完成。
吴师傅告诉我们:“做伞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他的店里陈列着各种图案的油纸伞,有的绘有西湖十景,有的描着梅兰竹菊,每一把伞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油纸伞逐渐被塑料伞取代,但它的文化价值却愈加珍贵。
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喜爱这项传统技艺。吴师傅也开始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制作过程,让更多人了解油纸伞的魅力。“希望有一天,年轻人能重新爱上这把伞,让它继续在风雨中飘扬。”
三、河坊街:非遗传承的活态博物馆
河坊街之所以被称为“非遗的宝库”,不仅因为这里有定胜糕与油纸伞这两项代表性非遗项目,还因为它汇聚了众多其他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例如,杭绣、越剧、龙井茶制作、剪纸艺术等都在这里得以展现。
漫步在河坊街,可以看到身着传统服饰的艺人现场表演越剧唱段,也可以看到老匠人坐在门口专注地雕刻扇骨、打磨铜器。这些场景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真实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活态传承”。
河坊街的管理者也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定期举办各类非遗主题活动,如“非遗集市”“匠人讲堂”“传统手作体验营”等,吸引大量游客与本地居民参与。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让非遗真正“活”了起来。
四、结语:匠心不朽,文化永续
定胜糕的甜蜜,油纸伞的风雅,河坊街的烟火气,共同编织成一幅生动的江南文化图卷。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更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匠人对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河坊街,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它让我们在喧嚣都市中,依然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匠心的力量。
未来,希望更多的人走进河坊街,走近非遗,用心去聆听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故事,用行动去守护这份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字数:约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