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扇文化:在王星记扇厂体验“杭扇”的非遗制作

杭州扇文化:在王星记扇厂体验“杭扇”的非遗制作缩略图

杭州扇文化:在王星记扇厂体验“杭扇”的非遗制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扇子不仅是纳凉的工具,更是艺术与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怀、匠人的巧思与历史的沉淀。而在众多扇文化中,“杭扇”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位于浙江杭州的王星记扇厂,正是传承与弘扬“杭扇”技艺的核心基地。走进这座百年老厂,不仅是一次传统手工艺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一、“杭扇”的历史渊源

“杭扇”起源于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迁至临安(今杭州),文化繁荣带动了各类手工业的发展,扇子也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与艺术载体。明清时期,“杭扇”逐渐形成体系,以轻盈精致、典雅大方著称,尤以黑纸扇最为著名。清朝光绪年间,制扇名师王星斋创立“王星记”,其扇品因用料讲究、工艺精良而声名远播,曾被选为宫廷贡品,并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奠定了“杭扇”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

二、王星记扇厂:非遗传承的活态博物馆

王星记扇厂自1875年创立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座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走进厂区,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倒流的手工世界。从原材料的挑选到成品的装裱,每一道工序都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体现了对匠心精神的坚守。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整个制扇流程,还能亲手参与部分环节,亲身体验一把传统工艺的魅力。无论是学习如何挑选优质竹材、练习扇骨的打磨技巧,还是尝试在扇面上作画题字,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三、“杭扇”制作技艺:千年传承的匠心之道

“杭扇”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涵盖了几十道工序,主要分为扇骨制作、扇面加工和装饰美化三个部分。

扇骨制作 扇骨是扇子的骨架,决定扇子的结构和使用寿命。传统“杭扇”多采用六年生以上的毛竹,经过选材、劈竹、削骨、打磨等十几道工序制成。特别是黑纸扇的扇骨,需选用质地坚韧的湘妃竹或淡竹,在高温下进行炭化处理,使其呈现出独特的乌黑色泽,既美观又耐用。

扇面加工 “杭扇”的扇面多采用宣纸或桑皮纸,通过特殊的裱糊技术粘合于扇骨之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纸扇”,其扇面需经过七层纸张叠加、反复刷浆、晾干、压平等多个步骤,最终形成厚实柔韧、色泽沉稳的扇面。这种工艺不仅增强了扇面的强度,还使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即使遇水也不易破损。

装饰美化 扇面装饰是“杭扇”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工匠们常运用书法、绘画、金箔贴饰、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装饰。一幅好的扇面作品往往融合了诗、书、画、印四绝,展现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在清代及民国时期,许多文人雅士亲自题写扇面,使扇子成为一种身份与品位的象征。

四、非遗保护与现代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艺品面临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杭扇”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厂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

一方面,扇厂加强与高校、艺术机构的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扇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热爱“杭扇”。另一方面,王星记也在产品设计上不断创新,推出结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如迷你折扇、团扇挂件、定制纪念扇等,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此外,王星记还设立了“杭扇”非遗研学基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团体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观摩与动手实践,参与者不仅能深入了解“杭扇”的历史文化,还能亲身感受匠人们的执着与智慧。

五、结语:一把扇子,一段文化旅程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寻找一种慢生活的诗意与温度。“杭扇”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新走入公众视野。走进王星记扇厂,不仅是一次对手艺的致敬,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一把小小的扇子,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它提醒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忘记那些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传统技艺。愿“杭扇”这朵东方文化的奇葩,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

参考文献: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 王星记扇厂官方介绍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 著 《江南扇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全文约1600字)

滚动至顶部